✍ 撰文 | 楊健良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審評 | 蔡兆勳院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金山分院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的觀念,並定義「活躍老化」為「提升民眾老年期生活品質,達到最適宜的健康、社會參與及安全的過程[1] (Active ageing is the process of optimizing opportunities for health, participation and security in order to enhance quality of life as people age[2].)」。

2024年恰逢美國總統大選,不知道你是否有注意到川普在勝選時的畫面?川普雖已高齡78歲但依然活力十足,台灣高醫大全球校友總會現任理事長陳國昭醫師以美國總統川普為例說:「展望2025,就是要走入人群!不要認為自己年紀大了,要抱持著年輕的心境,不斷學習新的事物,要不分年齡,永遠往前走[3]。」

前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享耆壽96歲,曾於女王離世前一周覲見女王的主教表示「女王精神矍鑠、記性驚人,實在是看不出來即將不久於人世」,且女王在逝世前僅臥床1至2天,可說健康、活躍至生命最後一刻,女王平日除注意營養補充,更保持著騎馬、遛狗與散步的運動習慣,此外女王雖已高齡96歲但仍擁有一口又亮又白的貝齒,全然沒有老人常見缺牙或全口沒牙齒的狀況,由此得知女王即便已邁入高齡但身體依然保持健康,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述「口腔健康為衡量一個人整體健康福祉及生活品質的關鍵指標[4]」,國際高齡醫學及老年學期刊(Geriatrics &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研究[5]也指出除了維持牙齒數量之外,嘗試保持或增加口腔功能,並擁有良好飲食及維持營養狀況,都與整體健康具有關聯性,口腔健康是影響全身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

女王為履行職責奉獻一生,勤勉的保持著身體與頭腦的活躍運作,女王堅守崗位的精神與態度也足以你我學習與效法,此外女王也常有外出行程,除碰面聚會也常與寵物互動,此些活動所獲得的健康益處可說遠勝於整天宅在家裏頭。

振興醫院銀光學苑袁瑋主任表示,女王陪民眾走過近70個春夏秋冬,一生中雖遭遇許多不順遂,但都能堅持自我要求並善盡責任,相信女王也把這樣的精神體現在身心靈健康上,這十分值得你我學習與仿效,女王不只演繹了健康老化(Healthy ageing),更是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的絕佳典範[6]

一、銀色海嘯來襲,台灣2025年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
《最浪漫的事》是90年代耳熟能詳的歌曲,歌詞中「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描繪了平凡的幸福是與摯愛一起慢慢變老,然而少子女化浪潮已成不可逆的趨勢,單身未婚人口持續上升,「老」已變成是需要獨自面對的事,老了你想要過怎樣的生活?一生只會老一次,「老」是需要學習的,如果不學習人生路恐將跌跌撞撞並付出代價。

生老病死是生命必經階段,老化更是必然過程,如同四季更迭我們會經歷成長、成熟乃至老朽衰敗的歷程,老化是人人都會面臨但不應害怕也無須刻意迴避的,老化是生命的一部分,正常的老化與疾病無關,無需治療,放寬心看待老化過程,一起學習與認識老化,朝著健康老化、活躍老化的目標邁進[7] [8]

受到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成為65歲以上高齡者的影響,我國在1993年進入高齡化社會,到2025年老年人口比例將達20%,成為超高齡社會,大眾運輸工具上高齡乘客的比例已逐年上升,車廂中設置的博愛座又名優先座,其概念來自北歐的無障礙理念,原意是為老人、孩童、病患及懷孕女性等準備的,曾幾何時已變成老老相讓的情境,高齡化社會下身邊的長者變多,而車廂上年輕父母帶孩童的畫面卻變少了[9]

世界衛生組織新聞編輯室在2024年的報導「Ageing and health[10]」中指出全球人口預期壽命持續增長,預估到2030年將有1/6比例的人口達60歲以上,2020到2030年60歲以上的人口數則從10億人增長至14億人,2050年60歲以上人口數更將倍增至21億人,預估2020到2050年80歲以上人口數將增加兩倍達4.26億人,我國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表示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數的20%(即每5人之中就有1人是高齡者) [11],至2024年百歲以上人瑞計有5542人,我國正走向超高齡社會,除了「平均餘命」呈現增加趨勢,預期「百歲人瑞」的數量也會持續增加[12] [13]

二、「無齡世代」打破年齡的藩籬、發展無限可能的新概念
「人口老化」又稱「人口高齡化」,由於生育率下降及預期壽命延長已成普遍現象,致使幼年人口持續減少、老年人口持續攀升,人口老化儼然已成全世界共同趨勢[14],「老化」可定義為生存及生育所需生理功能伴隨時間而退化(Aging can be defined as the time-related deterioration of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necessary for survival and fertility.) [15],分析心理學家Florida Scott- Maxwell在著作《The Measure of My Days》中提到「老化是種被巨大力量帶著走的多變歷程,有時候甚至會超乎我們的承受範圍,但有時也能把我們帶至高峰」[16]

在民眾熟知「老齡」與「高齡」的概念之外,高齡醫學權威的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陳亮恭院長提出「無齡」的新概念,陳院長認為不論國家政策、社會風氣及氛圍等外在環境如何改變,個人生活目標不應受到年齡數字的羈絆,應充分善用人生歲月,發展無限可能的生命[17],無齡是希望打破年齡的藩籬,儘管隨歲月身心老化是生命自然的事,但不論實際年齡是多少,我們仍能將健康與體能維持比過往還要更好,儘管退休20甚至是30年後,我們仍比過去的自己還要好[18]

三、世代共融-老幼共學,從長輩身上認識「變老」[19] [20] [21]
變老與長大是一樣的,正常老化是自然生理過程,隨年齡增長出現有明顯的身心變化,可能產生如外在(行動力減緩、視覺與聽覺衰退)及內在(自尊低落、記憶力減弱)的狀況,而日常之中也難免會需要旁人的協助,或在學習新事物時會要多些適應的時間,老化是生命無可避免的過程,老化是時間的相對概念,是演化必經過程。

變老是需要學習的,我國平均壽命已超過80歲,人人都有機會成為長者,而祖孫關係是幼兒(孩子)與老人(高齡者)互動的最初經驗,祖父母是年輕世代認識老化的首位老師,藉由建立良好祖孫關係,有助社會上不同世代能以正向角度與方式來看待「變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說年輕世代透過與長者相處的過程中思考當自己年老時希望如何被厚待,進而思索出怎樣善待長者,如讓孫子女與祖父母互動來認識變老是怎麼一回事,可請孩子用手撫摸祖父母的臉及肌膚,透過觀察祖父母的眼睛、肌膚與頭髮等外觀,實際感受其中的差異,從對長者的「關愛」與「了解」轉變為學習「尊重」,孩子也可教長者打電玩,讓長者透過手腦並用來減緩老化,亦可餘互動中重拾自信心,跟時代接軌並與年輕世代產生共通話題。

四、老有所學:「學老」就從「自我覺察」開始
老化是你我都須面對的課題,從外貌到器官的變化,我們感受身體正在老化,老年是人生的新起點,是全新的學習階段,不妨從心態的歸零開始,學習控制已逐漸老邁的身軀並調適心態[22],透過自我覺察、學習與調整,分辨其中差異,重新理解老化,為未來做好準備,學著面對老化,意識到健康在老年生涯的重要性,找到合適的老年生活方式[23] ,面對老化需用心學習,認真「學老」與「識老」方能活躍老化、成功老化,老有所學可透過如下途徑[24]

(一)、多聽演講:與老化有關演講或專家學者訪談的電視節目,有助於在短時間內學習老化知識與抗老經驗。
(二)、參加研習:報名短期研習課程可加深對老化知識的瞭解,如:運動保健、科技運用、退休生涯、經濟安全、休閒旅遊等課程,也可依需求漸進式參與,逐步累積老化知識。
(三)、網路學習:透過網路或線上的課程來學習,也可經由YouTube教學影片於家中自學。
(四)、參加社團:依興趣或需求參加各式學習團體,與同儕一同學習與進步,如:書畫、國樂、攝影、桌遊、棋藝等社團。

陳亮恭院長表示這些年來深耕於高齡醫學研究,看了無數的高齡門診、發表眾多關於老年的研究,陳院長認為不要用年齡去定義自己該扮演什麼樣的社會角色,而是用「無齡」的眼光來思考屬於自己的人生[25]

陳院長指出為迎接高齡社會的到來,首要應預防及延緩失智與失能,我們社會也需自動調整其樣貌,藉由改變高齡長者的生活,如提供更完善的服務措施讓高齡者不再因為找不到廁所而畏懼出門,讓高齡者能以從容與優雅的姿態迎接老齡生活的到來,最後陳院長說「希望未來不再需要與人談高齡,成為一個真正無齡的社會[26] 」。
 

✅ 審評意見:
我們理性上都了解從出生即走向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的過程,但是很多人,甚至包括您和我,面對老化的過程都很難適應!因此面對必然的老化過程,我們應該有正向積極的態度。從日常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運動及睡眠習慣的改善,積極控制三高等慢性疾病,預防失能才能享有良好的生活品質。除了身體健康的促進與維護,心理情緒的調適、社會人際關係的活絡及靈性的安適都很重要。人生就是學習之旅,不論您幾歲都有學習的潛能與意想不到的效果,千萬不要停止學習的腳步。不斷地學習調適與成長,才會有豐富圓滿的人生。

 

🔖 參考文獻:

  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活躍老化-社區長者健康動起來。取自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71&pid=14166 (2024/11/7)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ctive Ageing – Extranet Systems. https://extranet.who.int/agefriendlyworld/wp-content/uploads/2014/06/WHO-Active-Ageing-Framework.pdf. Accessed November 7, 2024.
  3. Yahoo新聞。展望2025走入人群。取自 https://bit.ly/3ZepCxR (2024/11/20)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ral health. 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oral-health#tab=tab_1. Accesssed November 25, 2024.
  5. Watanabe Y, Okada K, Kondo M, Matsushita T, Nakazawa S, Yamazaki Y. Oral health for achieving longevity. Geriatr Gerontol Int. 2020;20(6):526-538. doi:10.1111/ggi.13921
  6. 元氣網。身心素質都超強!高齡醫學專家分析女王成功老化的4面向與5感受。取自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39/6608014 (2024/11/27)
  7. Washington University. Aging: Something we all experience and should not be afraid of. https://publichealth.wustl.edu/aging-something-we-all-experience/. Accessed November 7, 2024.
  8. Fulop T, Larbi A, Khalil A, Cohen AA, Witkowski JM. Are We Ill Because We Age? Front Physiol. 2019 Dec 18;10:1508. doi: 3389/fphys.2019.01508. PMID: 31956310; PMCID: PMC6951428.
  9. 環宇國際文化教育基金會。2025超高齡化社會,來臨了。取自 https://bit.ly/4flmkP8 (2024/11/11)
  1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geing and health.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geing-and-health. Accessed November 7, 2024.
  11. 中央社。2025年超高齡社會倒數 學者:台灣勞動力老化拉警報。取自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410130031.aspx (2024/11/07)
  12.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新聞稿】邱部長拜訪保險業務達人百歲人瑞蔡周寶琴女士。取自 https://www.sfaa.gov.tw/SFAA/Mobile/Detail.aspx?pid=13464&nodeid=20 (2024/11/07)
  13.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5542人!台灣人瑞再創新高 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取自 https://longtermcare.ntunhs.edu.tw/application/view/news_content.php?id=3045 (2024/11/07)
  14. 國家發展委員會。全球人口老化之現況與趨勢人口老化專輯。取自 https://bit.ly/4fkLL3n (2024/11/11)
  15. Gilbert SF. Developmental Biology. 6th edition. Sunderland (MA): Sinauer Associates; 2000. Aging: The Biology of Senescence.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0041/
  16.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老的意義是什麼?知道自己會死,不代表不能抱持希望。取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4989 (2024/11/08)
  17.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世代的難題——《2025無齡世代:迎接你我的超高齡社會》。取自 https://cdj.sfaa.gov.tw/HTML/Refer_HtmlNewsReport_Menu?t=4&no=76 (2024/11/11)
  18. 三軍總醫院。三總醫世代電子報第251期 2024 年 11 月號-「打造健康無齡化、優雅樂活,三總健康管理中心為您把關!」。取自https://enews.tsgh.ndmctsgh.edu.tw/edm/content_detail.aspx?eid=2541 (2024/11/11)
  1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和樂共親職電子報2019年10月。取自 https://bit.ly/3UM8bCc (2024/11/12)
  20. 中華社區報刊聯合新聞網。「老」是自己的事,「老」是需要學習的。取自 https://www.cpfcnews.tw/index.php/artcenter/46792-2020-10-04-13-23-23 (2024/11/11)
  21. 彰化縣家庭教育中心。一起學習:認識「變老」。取自 https://chc.familyedu.moe.gov.tw/fileRename.aspx?uid=3335&fid=35529&kid=2&site_id=1 (2024/11/11)
  22.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在宅醫療與農村:做自己的主人。取自 https://bit.ly/4hMIMCf (2024/11/12)
  23. 天下雜誌。慢老人生,需及早學習!從四種面向拿回幸福生活主導權。取自 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9236 (2024/11/12)
  24. 安可人生。胡夢鯨專欄|退休學的必修課:認識老化四部曲。取自 https://ankemedia.com/2018/14098 (2024/11/26)
  25. 居心誌。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在閱讀中感受生命。取自 https://www.kindomliving.com.tw/?p=15148 (2024/11/11)
  26.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世代共好 – Part3 世代共融-全齡化環境。取自 https://visionproject.org.tw/story/2707(2024/11/11)